当前位置: 学科网新高考一站式解决方案 > 新高考资讯 > 师兄:一年之后,再看浙江新高考
师兄:一年之后,再看浙江新高考
作者:佚名来源:知乎原文发布时间:2018-01-17浏览:409
【摘要】新高考过来人,带您剖析新高考制度

前段时间,有个学弟来问我关于“七选三选科”的问题。

当我给他讲了关于选考科目的相关政策之后,他的回答让我不解。

他说,“为什么你们每个人说得都不一样?”

我于是问他,“我的说法是依据考试院官方的文件,难道你们老师、家长没有给你们普及过高考的具体制度规定吗?”

他回答,“没有。”

我于是再问,“难道你都没有对自己正在经历的高考制度做一些了解吗?”

他又回答,“没有。”

是的,没有人愿意去看那些枯燥无聊的通知、公告和文件。

我不知道读者有没有看过黄渤参演的一个公益广告,大意是:在公共场所,花两分钟时间阅读安全出口等相关标识,会挽救遭遇突发事件的你的生命。

阅读新高考的相关制度用不了多长时间,少打一盘王者荣耀,应该就够了吧。

但我们都只愿意去看朋友圈上万字的流水文,而不愿意去看一看真正跟我们自身相关的那几千个字。

如果高考真得是一个残酷的游戏,那么很多人连自己是怎么被KO的都不知道。

然而还是有人发问,“我们又不是教育专家,为什么要去读各个文件?”

我们也不是消防专家,但为了生命安全,我们应该去读安全标识。教育专家研究的,是这个政策为什么是这样;我们要读的是,原来这个政策是这样

新高考,其实就像你进入了一个公共场所,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为了这个场所的稳定,而仅仅是为了你自己,你需要去阅读安全标识,你需要去仔细阅读各个政策文件。

继2014-2017三年新高考改革收官以后,在浙江,又一届考生(新高二)面临选科困难,同时还有一届考生(新高三)将迎来丰富而“压力山大”的高三生活。这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浙江学子要经历“新高考”这个制度。

不仅如此,三年时间过去了,同时也拉开了一场大幕:从2017年开始,全国各省将逐步推进新高考改革。

去年我做了一个社会研习,课题是新高考的弊端,就是以批判的立场去看待这个新制度。一年过去了,我在想,到底如何才能客观公正地评判新高考?

从本质上看,高考就是一个教育进程的效果评价。简单地说,高考希望考查你三年甚至18年学习的成果。反过来,高考怎么考,中学教育就怎么教,它起的是一个导向作用,牵动着这个社会的神经。它明明只扮演一个打分的角色,却有了太多的社会意义。

2017届有约25万考生。25万人这三年很辛苦,无论是起早贪黑、身经百考,还是梦想成真、金榜题名,抑或是黯然退场,都是汗水与泪水浇灌的青春。同时,还有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默默付出。没有哪一件事情像高考这样,凝聚了一个社会整整三年。

很多人想要一个答案:浙江新高考改革这三年到底怎么样?——这是很多人,包括我们这一届已经毕业的考生在内都想问的问题。

到底怎么样?回答这个问题,要坚持一个方法和两个原则

一个方法指的是将新旧高考对比,看出新高考的进步与不足。评判一个事物的好坏,需要有一个参照。对于新高考来说,这个参照就是老高考。

两个原则,一个是要去关注三年的过程而不是结果,25万考生不可能人人985,不可能人人选考赋分300分——我们要关注的是,在这三年里,这25万考生与老高考下的考生所经历的,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又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另一个是关注制度本身而不是非制度因素。拿上海高考改革举例,高考英语泄题给新高考平添不少阻力和负面新闻,但这个却不是上海高考制度的锅。

这样去想,我们不难看到,新高考是有进步的。临近高考的前几天,我恰好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话采访,没有事先准备,记者问我新高考的最大改变是什么,我思来想去,脑子里是这样一个答案:考生更自主了。“自主”两个字,应该是新高考的最大特点。七选三,至少提供了一种自主的选择;很多学校的高三生活,反而更加充实、丰富……

当然,新高考还有不少问题存在。从考试角度看,试卷难度不断变化,个别科目阅卷标准不合理,试卷题目质量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从进程安排上,各学科课程的协调性亟待改善,学生的考试压力还是很大……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大幕已经拉开。

在浙江教育改革进程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只是第一步,一些问题的解决,还必须依赖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比如教师培训制度的完善、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最为关键的课程改革。

在全国高考改革这个大进程中,浙江的角色是试点。既然是试点,就要提供经验。我相信教育部门已经在对过去的这三年做一个评估和总结,但我也,无可奈何地相信,他们的总结我们未必会去看。就像我们对待政府官网的那一篇篇文件一样。

产生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些文件让人不想看(比如一些政策的文件,官方而不接地气,当然也确实不可能写得很随意;再比如网站的各个栏目更像万花筒而不是陈列柜)。另外一个是很多人对于官方文件的抵触心理(浙江教育考试院官网上有一个百问百答的栏目,其实写得很详尽易懂,看完基本就了解了新高考的各项政策,但是阅读次数却少得可怜,见底部链接)。

对待新高考,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看法。但是作为考生,考生的家长、老师,怎样的立场是最恰当的?我们是学论坛、朋友圈里的无关人员开启狂喷模式,还是得过且过,混完三年?

我想既然新高考给了我们自主,那我们就要还以拥抱。

而最简单的拥抱,就是为了你自己,去看一看真正跟我们自身相关的那几千个字,去明白原来政策是这样。

如果你们实在不愿意阅读那些枯燥无聊的文件,那不妨,直接看这里。

新高考使用指南

【平时】

1.高一多数学校都会开全十门课(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技)以应对高二上学期的学考。因此,高一时你最需要养成的是一个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来处理繁多的各科作业。 一年时间很快就会过去,在这一年里,最重要的是在七门科目(政史地物化生技)中相互比较优劣,在高一下期末作出选科决定,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暑期时间准备即将到来的高二的学考。

2.高二是关键期,学考压力天天有,选考也不能放松,语数英也步步紧逼,提前进入“高三状态”也是必要的

3.高三时语数英和选考应该并驾齐驱。同时准备三位一体和自主招生的积累,切忌舍本逐末

4.寒暑假是“弯道超车”的好时机,新高考的各种学选考考试放在学期中间,利用好假期时间等于成功了一半。高一寒假可以均衡各科成绩,并且看很多值得深思的书;高一暑假可以准备高二学考以及之后选考的学习;高二寒假依旧是准备考试;高二暑假十分重要,英语高考和多数人的三门选考,学校一般会抓得很紧,从暑假就要开始做好一年时间吃苦的准备;高三寒假很短,做完作业就过去了。但是所有的假期都必须要注重一件事情,就是社会实践活动不能马虎

5.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都很重要,各科中最为重要的是语数英成绩。很多高中计算校内排名或者很多大学自招、三一初审时都会将你三年各个学期期末的成绩作为依据,并且越到后面的考试成绩比重占得越大;由于选科组合不同,每种组合都排名不切实际,所以很多计算方法是仅考虑语数英成绩的,也就是说,即使在学选考占重头的高一高二阶段,也要格外重视语数英的成绩。另外普及一下,某些中学的三一或者自招校荐名额是校领导随意计算得出的,这个可以投诉——在高三,校方必须公开很多信息,就比如校内排名的计算方法和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这里夸一下母校,真得很公开透明)。

6.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选考进程安排,一定要相信学校,最好跟着大部队走,可以获得很多适合的学习资料和老师同学的交流机会。

7.新高考的一个突出点是三位一体和自主招生两种招生方式的地位逐渐提高。而这两种方式都绕不开两个环节:笔试和面试。你需要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再应付了事,比如三位一体需要你高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材料),关注社会时事(坚持每天看报刊杂志,比如《南方周末》、《参考消息》、央视新闻频道),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上网时不仅接受观点,更要评析观点)。虽然很多大学依然以成绩“论英雄”,但是你对于社会的认知,个人的综合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8.永远不把一条路走到黑。通往大学有三条路:裸分高考,自主招生(包括学科竞赛),三位一体。没有哪一条是保险的,如果可以,每一个都需要尝试

9.裸分高考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果自己没有特别的才华,那么专心致志学习不可耻。

10. 自主招生是优惠力度最大的,也是风险最大的,学科竞赛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即使是文科的自招,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是一朝抱佛脚可以投机取巧的。

【选科】

1.要尽量早做决定,避免改动(考试院是怎样确定你选的三门选科?其实是看七门中你参加了哪四门的单纯学考,剩下三门即为选考科目,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不过一般中学都会在高一下期末时让你确定选科,以便分班和后续安排)。选科的决定就是你从做出决定开始直到高三4月奋斗的方向

2.选科怎么选?最关键的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顺着兴趣,其实是(1)顺着分数。在现阶段基础学科的兴趣教学还未普及的情况下,很多人对于一门科目的兴趣其实来自于分数。高分使你获得成就感,因而也喜欢这门科。这无可厚非,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深入了解每一门学科背后的精彩。关键是学得开心就好。(2)顺着老师。跟有才华和魅力的任课老师多交流,也能增进对某学科的了解和兴趣。

3.不能依靠某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自己是否擅长或者选某科目的依据。高一下学期期中考有些科目会出的很简单,因而你的分数会很高,从而吸引你选它,但是这很有可能是“昙花一现”,在考虑成绩对于选科的影响时,要综合考虑之前多次考试的成绩。

4. 选考科目专业覆盖率并不重要。按照政策,院校专业规定的选考科目只要一个对接即可。因此不必因为物理覆盖了70%的专业而去选物理,也不必因为技术覆盖率低而不选。但是要注意,不管是自主招生还是三位一体,只有符合某专业规定的选考科目范围,你才能报考该专业。考试院有这样一句话很贴合实际,“从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来看,无论选哪3门科,都有至少66%以上的专业可以选报,比原来分文理两类的选择面要广得多,所以你选择时不用太纠结。

5.但是选考科目搭配很重要。因为大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依旧按照文理两个大类来分科,而一般理科考物理、化学,文科考历史、政治,因此如果有计划参加三位一体和自主招生的你选科最好是“物化X”或者“政史X”。

6. 选什么科和读什么专业其实关系不大。如果不考虑专业对选考科目的限定,你没有必要为了读历史系而选择政史地。在招生制度改革而教材及教学目标未改的情况下,高中阶段的学习反而有可能让你丧失对于这个方向的专业的兴趣。

【考试——学选考高考】

1.学考如何拿A?一般学考拿A还是很容易的,建议在学考前一个月买一本或两本辅导书,自己制定计划刷完就可以了。

2. 永远不要对考试做预判,只可能想不到。举例2017年4月生物选考,很多以为不需要考的都没有考,所以对于知识点是不可能选择性掌握的

3.虽然不能盲目相信对于高考试卷的预测,但是一些大体的出卷意向还是要关注的。比如之前一直说的高考数学“文头理尾(前面简单后面难)”,2017高考数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另外,一些应试的“奇淫技巧” 其实是题海提炼的精华

4.考试期间休息很关键!不论文理科,都是很耗费精力的。正式考试时数学被安排在6月7号下午3点开考,学考时一个下午要考语文和数学两门,因此不仅是晚上,中午的适当休息也是必须的。

5.模拟考不是最终考试,尤其是各市统测和一些联考卷,就是赶时间的题目拼凑,比如高考数学出卷明明是“文头理尾”,之前很多模考卷却是小题难、大题简单(小题容易改编)。

6.英语是最好拉分的,十月选考要抓住机会,赢得后面整整8个月的先手;数学不雪崩是迈向浙大线以上的必要前提;语文是顶尖选手的较量(当然普通理科生也要重视)。

【新】

1.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的作用几乎不大,但学考成绩合格是高考科目赋分的前提条件,也是三位一体招生的一个重要指标。

2.选考等第赋分是很难以置信的。有时连最后一题都没做完却拿了一百分,有时全卷做完却可能只有88分。这是因为每次考试难度不一样,但就几次选考的反馈来看,差别主要在于试卷本身,和你一起竞争的考生水平差距不大,也就是说,原来的投机取巧等博弈因素因为各学校考试进程安排的固定而逐渐减小了。所以,当你准备好了,就不妨去报考吧。

3.学选考等第赋分是高二高三一起赋分、赋等第的,之前我一直担心这样子会使高二的同学吃亏。之后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1)2016年的10月学考确实存在这个问题,高二同学(2015届)学考拿A相比高三同学(2014届)15年10月时难度增加不少,这一方面是试卷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也确实是由于高二高三一起赋分。然而其实接下来的每一届考生都会在高二时被高三同学“碾压”,并且高二同学并不和高三同学在大学招生中竞争,因此不会有太大影响。(2)2017年4月选考的成绩很有趣,高二同学参加选考的成绩不一定比多学一年的高三同学差,还有一些同学实现了高二三百分的成就。所以跟学长学姐竞争并不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当然提前高二就参加选考还是要好好斟酌的,很多科目多选几个月可能会有质的飞跃。

4.位次号:某种程度上就是全省排名,比如1200,即指你在全省排第1200名;位次号按所有考生高考总分由高到低排序确定。高考总分相同时,先后按文化总分(去政策加分后的裸分)、语文数学总分、语文或数学单科成绩、外语单科成绩、选考科目单科成绩高低排序,全部相同者为同位次(应该挺少的),一并投档。该规则产生了“同分不同位次”的现象,这中情况会导致你明明分数达到了某专业的分数线,却未能投进该专业。因此,在新高考中,分数不重要,位次才重要

5.平行志愿:你可以按顺序填80个志愿,按照位次号先后和志愿填报顺序进行投档。比如你是全省1200名,那你在系统中就是第1200个进行检索和投档,如果你的第一个志愿符合该专业条件(包括体检、单科成绩、外语语种、英语口试、学考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等因素,万一不符合是有退档风险的,被退档就只能参加下一段的志愿填报了,因此要注意阅读各个院校的招生章程),那你就被第一志愿录取,否则就依次往下,直到第80个志愿。

6.段:由于处于新旧政策过渡期,高考依然划分三段,一段、二段、三段,各段考生比重虽然有上升,但其实和之前的一本、二本、三本没有区别。

7.三位一体:三位一体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裸分高考和自主招生的结合。2017年参加浙江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共有51所,其中高水平大学有8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高考成绩仍然占很大比重,比如复旦是高考成绩占六成,浙大是高考成绩占八成。

【心态】

1.中学出身并不重要,2017高考状元并非出自镇海中学,名校也频现考生滑铁卢。再差的中学也是有实力的,再好的中学也会“翻车”——这就是高考在学校层面的公平(无针对义)。

2.拒绝投机取巧,没有哪一门科目是容易考高分的,即使是新加入高考科目的技术(没有歧视义)。

3.不管已经固定的分数怎样,都要坚持到最后一门科。这里可以举我一个室友的例子,选考大崩盘,但之后高考数学满分,扭转乾坤。不要觉得奇迹只发生在未知的地方,你自己可能就是奇迹。

4.高中最后的两个月可能会显得“忙碌而轻松”,会产生“什么都不会”或者“感觉什么都会”的错觉,这个是正常的。

5.永远不要把高考想的多么恐怖。进考场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其实自己已经身经百考,之前预想的手抖、忐忑并不会出现。对于已经考了至少13次(学考6次、选考6次、英语1次)大考的你来说,语数英的高考其实和之前的考试没有什么区别。

【志愿填报及录取】

1.同一所大学的不同专业不一定要全填在一块,新高考是按照“一个院校的一个专业”为单位,你可以把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按照好坏交叉填报。

2. 志愿填报时关注位次而不是分数,每年高考都不一样。只有位次是稳的。

3. 一般不需要做高考志愿填报的专门咨询。按照“冲稳保”法则,关注一些微信公众号就可以了解了。

【其他】

1.高考后预估是必要的,但估分却是玄学。一方面,三位一体去面试就等于签约,之后不能再报考其他志愿,因此在6月8号高考结束以后,要对自己的发挥有一个预估,如果感觉门门爆炸,那建议走三位一体;如果觉得发挥不错,那可以选择裸分高考,放弃三一(当然笔试是可以去考的)。另一方面,虽然选考三门分数已定,英语也有保底分,但是依然无法精准估分;另外一方面,分数不具有切实意义,去年的670和今年的670位次号可能相差甚远。

2.按照规定,其实高一下学期的4月就可以参加学考,但是选考由于是两年有效期的限制,因此到了高三高考6月时选考成绩已经失效了。另外,学考最多可以考三次。按照规定,如果你的学考两次都不及格的话,可以增加一次考试机会。

3.三位一体,自主招生的考前特训与辅导,很多都是骗局。今年某位同学在参加某大学的自主招生中就报了类似的辅导班,但考试内容大相径庭。当然,由于一直担忧的三位一体和自主招生的公平性问题,这种辅导班本就应该受到惩处(省教育厅的文件中命令禁止)。

4. 高三时将有一个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道德,创新技术,艺术素养和体育健康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分为A、B、C三个等第,各等第划分由班级同学民主投票选举之后产生。这个虽然是完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实际操作等原因,不是特别重要。当然这不意味着今后不重要。这项制度的存在意味着你在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很多大学对于思想道德还是提出了一定的等第要求。

5. 关注高校招生章程。注意那些对单科成绩、学考等级、体检要求、男女生录取比例等有明确要求的专业。官方给出的查阅途径主要有三种:(1)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阳光高考_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的“阳光高考”招生信息发布及管理平台;(2)浙江省教育考试网(zjzs.net)“高校招生章程”栏目(直接链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3)各高校官方网站相关招生栏目(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将汇总提供各高校网址链接)。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上述建议仅从个人经历和政策文件出发,希望读者理性吸取。同时由于篇幅限制,很多具体情境不能向读者介绍。如果你有某些关于高考的具体问题,如“哪些辅导书比较好?”,可以关注公众号向我咨询。

这里是一些重要文件的链接:

【国家文件】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_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2.《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

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_教育部门户网站_MOE.GOV.CN

【志愿填报及录取】

1.2017年普通高考与单独考试招生报名问题解答

页面未找到 - 浙江教育考试院

页面未找到 - 浙江教育考试院(干货)

浙江教育考试院(干货)

【学选考】

1.新学考、选考问题解答

浙江教育考试院(干货)

【新高考制度】

1.高考改革各类文件导读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干货、明晰)

2.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浙江教育考试院

3.浙江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方案

页面未找到 - 浙江教育考试院

4.四张图带你读懂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方案

四张图带你读懂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干货)

5.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完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完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干货)

6.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附课程课时安排)


责任编辑:本站

评论 更多>
技术支持:学易云